由于地方GDP主義的驅動,中國不可避免地進入了產能過剩的經濟周期。有分析稱,產能過剩成中國經濟"核威脅"。
無論是屬于高耗能的電解鋁、鋼鐵制造,還是新興產業(yè)的光伏太陽能和風電,以及造船和鋼鐵業(yè)中高端產品的硅鋼,均被業(yè)界公認為“產能過剩”。
資料顯示,2013年,全國實際生產電解鋁2194萬噸,過剩率超過30%,產能過剩甚至超過了鋼鐵行業(yè)。
從鋁來看,當前我國鋁價已經回到了25年前的12000元/噸左右,但當時電價僅1毛多,人工成本和勞務材料等也大大低于當前,在這種情況下全國電解鋁企業(yè)賬面幾乎很難贏利。
據(jù)高盛測算,以現(xiàn)金成本計算,中國約有50%(合1100萬-1200萬噸)鋁產能處在虧損狀態(tài),相當于全球總供應的25%左右。只有實際減產規(guī)模能夠達到100萬噸,鋁價的中期前景才會轉好。
無論是屬于高耗能的電解鋁、鋼鐵制造,還是新興產業(yè)的光伏太陽能和風電,以及造船和鋼鐵業(yè)中高端產品的硅鋼,均被業(yè)界公認為“產能過剩”。
資料顯示,2013年,全國實際生產電解鋁2194萬噸,過剩率超過30%,產能過剩甚至超過了鋼鐵行業(yè)。
從鋁來看,當前我國鋁價已經回到了25年前的12000元/噸左右,但當時電價僅1毛多,人工成本和勞務材料等也大大低于當前,在這種情況下全國電解鋁企業(yè)賬面幾乎很難贏利。
據(jù)高盛測算,以現(xiàn)金成本計算,中國約有50%(合1100萬-1200萬噸)鋁產能處在虧損狀態(tài),相當于全球總供應的25%左右。只有實際減產規(guī)模能夠達到100萬噸,鋁價的中期前景才會轉好。